顶部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教育天地>内向孩子真正告别社交恐惧

留言信息

学生姓名:

家长电话:

备注:(年龄、性格、活动期望值)

内向孩子真正告别社交恐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6-22  浏览次数:785

周末有几个家庭一起组织去郊外烧烤、搭帐篷,气氛很好,爸爸们一时兴起,在附近捡了一些废柴火,枯木枝,点起了一个小篝火,想要和孩子们一起,绕着篝火跳跳舞,唱唱歌。

可孩子们个个都不乐意,几个孩子还带头说“太傻了”。

听到这件事让我感慨颇多,童年本该是孩子们最开心,最无忧无虑的一段时光,可以尽情欢笑,飞舞,可反而年龄越大越沉默,不爱表现。

其实这种沉默不爱表现的性格,我身上就有。以前上学,大部分时候我都不愿意跟老师对视,因为一旦对视被点名回答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为什么我不愿意回答问题?因为我也不止一次被教育,想清楚了之后再回答。如果说错了,会是一件特别难堪的事。

后来在美国上大学,也依然延续了这种心态。课堂里最沉默的永远是我们中国留学生,就算教授摆出赶鸭子上架的架势,依然没有太多人喜欢讨论。反观,美国学生就显得特别“高亢”,他们总是会提出各种我们看来“奇怪”的观点,并极力佐证。

我就曾经历过一个宗教信仰者,上课的时候和教授讨论上帝是否存在,而这并不是课上的主要内容。可是教授也很耐心,真的就花了超过40分钟的时间与他辩论,直到下课,争论仍在继续。

可现在想想,是不是这么从小“傻”到大,不顾旁人的眼光,有自己的立场和坚持的人更值得我们钦佩;而那种岁数还小,却过早地丢掉“天不怕地不怕”劲头的孩子,才更让我们担心呢?

 

当孩子急着“装大人”的时候

大人需要先学会“装孩子”

再回到文章开头的例子,为什么孩子们会觉得绕着篝火跳舞傻呢?他们有这样的判断,我猜孩子脑子里一定预存了一些相关的经历。

比如,他们可能在电视或者周围看过有人跳舞很奇怪,然后被大众嘲笑。比如班上也许有一些很不一样的同学,因某些特殊的举止被大人冠以“哗众取宠”的名号,他们默认,如果做一件“出格”的事情,就会被人嘲笑,而不被周围接受和认可。这种观点一旦形成,可能标志着孩子长大了,但同时也说明,他们离“孩子”越来越远了。

很多时候父母都非常纠结,希望他们的童真,可以久一点,再久一点,那么这就需要你们付出一些“装傻”的勇气。

比如孩子们都不愿意绕着篝火跳舞,那大人们就先起个头吧,“他们不愿意就不愿意,我们自己跳,我们不觉得傻。”然后,你要真的投入其中哦,如果只是做做样子,哼,别以为他们好骗。慢慢地成人加入越来越多,在整个气氛的带动下,相信孩子们也就会陆陆续续摩拳擦掌乐在其中了。

父母总喜欢做那个凡事把孩子往上推的人,但往往又没有给孩子做一个好的表率,是不是?

等他们体验完,成人还可以和他们说,“你看,其实这没什么傻的吧,我们玩得多开心,下一次你要和爸爸一样愿意去尝试新的东西,就算别人觉得很傻,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自己开心就可以啦。爸爸觉得你今天的表现很让我开心。”

所以说,当孩子急着“装大人”的时候,成人需要先学会“装孩子”。跟他站在同样的高度上,才能更好地起到引领的作用。

 

点燃内向孩子的表现欲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Dr. Chen专门研究中国孩子性格内向的问题,分别在10多年前和近几年做过两次对比实验。

十多年前的结果显示,害羞和内向的孩子在学校里会受到同伴的喜欢,并且老师也更容易让这些孩子当小干部。

可是近几年,结果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现在内向的孩子在中国已经不再占优势,并且“内向”的特质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在同伴中的受欢迎程度,而“沉稳内敛”也不再是老师挑选小干部的重要依据了。

估计说到这里,认为自家孩子比较“内向”的家长就开始紧张了,那有没有解决“内向”问题的良方呢?有个观点需要明确,内向或者害羞不是孩子的错误,这只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不需要被纠正。

可是,孩子由于内向产生的过分恐惧以及害怕失败的心态,需要成人帮助调整。

跟很多内向孩子接触后,我发现他们其实很多时候特别想表现,只是他们内心的恐惧和害怕阻挡了前进的脚步。

Bright Horizons之前,我在费城Bartrams Garden工作。这个花园占地42英亩,有着250年历史。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自然环境给孩子开发课程。

这一年的经历也让我明白了,自然可以激发孩子无限的潜力,并且也让我认识到,有些看似内向的孩子,在自然的环境里,会变得滔滔不绝。其实我们不用太着急,给孩子找些台阶下,他们同样会愿意表达。

每一次我们的课程设计,都会以一个孩子的自我展示活动收场。很多偏内向的孩子,都不愿意站到大众面前去展示,即使自己有非常出色的作品。

比如这是一节讲昆虫和植物关系的课,我们让孩子自己去设计一种植物的“自我防御”机制。有个男孩子就设计了这么个“奇葩”的植物,他说这种植物的枝干上有很多刺,这样就防止有些害虫往上爬。

我问顶上的盖子是做什么用的呢?

他说,如果那个害虫还是不停往上爬,那么它就会在爬到最高处时掉进枝干里,并且盖子一盖,它就再也逃不出来了。

我当时就被这出色的设计惊艳到了。并且这两种防御机制确实是植物世界中有的,它们叫做“肉食植物”。

可别看这孩子在私下里和我说得头头是道,当我提出邀请他一会儿来做分享时,他却怎么也不愿意。

我说,“很多小伙伴一定特别想知道这个奇特的设计,如果听不到你的分享,他们会很遗憾的。”

同时我也开始接受他的感受,我说,“你是不是一个人上台有些害怕呀?”他不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我就问,“我陪你一起上去给大家展示好不好?”他看着我,还是使劲地摇头。我没放弃,又问,“那怎么样才能让你的同伴知道你的设计呢?”他想了一会儿,轻声说,“你上去说。”我怔了一下,很快又回过神来,点了点头,“那我先借你的东西上去和同学们分享,如果我说的哪里不对,你再上来补充好不好?”他想了一会儿,点头答应了。

于是,我就拿着他的作品去台上展示,我特别留意了他的眼神和表情,他先是看着我,特别认真地听,时不时还会关注周围人的表情,看到所有人先是很吃惊,而后又发自肺腑地感叹时,笑得特别开心。

一看时机来了,我便开始故意解释得不清楚,去请教他,他很自然地大声在座位上做修正和补充。然后我还是邀请了他一同上台,这次他终于很大方地接受了,并且又重新独立解释了一遍这个植物的防御机制。

等他讲完,全场掌声雷动,我们也互相击掌High Five!”,要知道这中间经历了一系列的过程,所以我也很激动地跟他表达我的感受,“I am so proud of you!”(我真为你感到自豪!)

相信这件事于我于他,在我们的经历和成长中都可能算意义重大,孩子们是否愿意勇敢地迈出艰难的第一步,可能就在于成人首先是否能够正视和接受他们的感受。

所以千万别给自己给孩子贴标签,“我们家孩子特别内向,一遇到什么场合肯定是往后缩的那个!”一个孩子性格内向,和他是否想要表现并不存在直接的关联。

大部分内向的孩子对于自己的感受关注度很高,只要他们觉得害怕的事情就不太愿意尝试。从一定意义上讲,他们也许也更加聪明,比同龄人更早关注自己会给别人带去的感受。给他们台阶下,成人亲自上阵为他们展示其实这一切并没有那么可怕,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维护孩子的“傻”问题

和很多家长一样,我很担心孩子过早的“成人”化。而我们可以做到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维护孩子提傻问题的权利,降低他们对于表达的顾虑,以延长他们童真的保质期。

如果孩子自己都觉得提问是一件很“傻”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在我的班级里,一直会设有“the question of the day (每日一问)”的环节。一般我都会让孩子说一个问题,以及想提这个问题的理由。

我现在都记得一个孩子提出“我想知道青蛙会不会放屁,因为……”话还没说完,就引来了全班的哄堂大笑,嘲笑声也不绝于耳。

但我当时很严肃,直到孩子们看到我表情不大对,才都安静下来,这时我说,我很难过,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好笑的问题,而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虽然这听上去是有点奇怪,但嘲笑是对提问者的不尊重。希望下一次,我们能够耐心地听完提问者的话,而不是用笑声打断他。

我让这个孩子接着说。“我因为有一次他在水塘边上看到青蛙,然后水池里面还有泡泡。我洗澡的时候就会放屁,浴缸里就有泡泡。我想知道那个泡泡是不是青蛙放屁引起的。”

听他讲完,我立马很敬佩这个孩子的逻辑,可如果当时我没有出来维护他说话的权利,很可能他就被大家的态度给带跑了,再也不愿意去提一些看似很容易让人笑话的问题。

这样,我们就会“收获”一个天然不足,老成有余,不愿意表达和表现的“老小孩”。也正是由于他的这一次提问,我们连续两周研究了青蛙。这样的经历也让我知道,有时候,成人需要出来维护孩子的提“傻”问题的权利。

 

“表达”和“显摆”

不是一回事

从小我被灌输,半瓶墨水不要晃,需要做到成熟的思考后再表达。后来我才发现,当你一瓶墨水的时候,就真的晃不起来了。要让孩子知道“表达”和“显摆”不是一回事,就算只有半瓶墨水也需要让别人知道。

我做过一个关于“种子的秘密”的课程。主要就是让孩子们去探索植物的繁殖。第一个问题,非常简单,就问如果植物需要生长,需要哪些因素。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

当时的教案上,写了四样东西:“水,阳光,空气和养料。”本想等孩子答完这些点后继续引入“光合作用”,这时突然有个孩子举手:“老师我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人!”

我反应了一下,说,你的意思是植物需要“照料”?他非常满意我的修改,连连点头。是啊,孩子说的没错啊!虽然不是书上的“标准”答案,但我们仍应该鼓励而非打压不是吗?

这节课上我还准备了一个苹果准备切开给他们介绍一下苹果的种子,孩子们又开始提问了,“香蕉为什么没有种子?”“草莓的种子在哪里?”....

上面这些精彩的问题和回答,把我原本的计划完全打乱了,但我还是决定要好好讨论他们真正关注的事情。当你有一瓶墨水时去准备课程,难免会丢失太多视角,忽略了孩子们真正想要了解的细节。

只有当孩子半瓶墨水的时候,才会提出一些看似奇怪,但是值得深究的角度。成人,如果希望孩子多一些童真,慢一些“成人化”,那么请在他只有半瓶墨水的时候就鼓励他勇敢表达吧。

 
 
选择我们的八大理由
专业服务
励志西式营由英思派资深团队教练执教
所有教授经过总部专业培训
科学
每个人都有独立的训练指导计划
真的做到"因材施教"
多元
包含了训练、旅游、拓展
户外体验、后期辅助等
超值
英思派心理专家后续跟踪
全程辅导成长问题
安全
医护、心理人员全过程跟队
夏令营活动三大安全评估体系
系统
源于英国童子军概念,西式化
先进体验式学习、引导式训练
远程
家长在英思派夏令营官网
可看到营员当天的活动照片
放心
营员带队老师微信或短信方式
汇报营员当天活动状态
手机官网
在线客服
关注微信
客服微信
咨询电话
肇庆咨询电话
13016338157